Search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近年来,随着微塑料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科学家们对微塑料的研究方向和粒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研究方向从最开始的环境调查逐渐深入到毒理学效应和机制的研究;研究对象的粒径也越来越小,从最早微塑料定义的粒径5mm以下,到后来欧洲科学家提出的2mm以下,亚微米级和纳米级别的颗粒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当前,环境微塑料研究主要用到光学和质谱学两种技术手段,光学技术在更小粒径的微塑料检测方面存在灵敏度问题,而质谱学方法在采用不同解聚或裂解处理后,以液质或气质联用仪对相对完整的聚合物功能单体化合物或聚合物的分子碎片进行检测,回溯聚合物质量,更适用于痕量微塑料和亚微米尺寸的塑料颗粒检测。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联合赛默飞拟将于5月26日举办“环境研究系列活动——环境中微塑料分析检测新技术”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多位权威专家进行报告分享!诚邀参会!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要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
本次环境研究系列活动专家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3名资深的环境学者和工程师,从多方面探讨新污染物究竟从何而来?新污染物究竟有什么风险?新污染物究竟如何监测?新污染物治理该如何入手?带您走进环境新污染物研究最前沿!
胡建英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杜兵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邢江涛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环境中存在众多化学物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首先必须高通量鉴定其中的毒性物质。为此需要从克服两个方面的技术问题:如何从环境中高通量筛选毒性物质;如何高通量鉴定筛选出来的毒性物质。本讲座围绕上述两个问题,介绍Orbitrap 高分辨质谱的应用。
主讲人简介:
胡建英,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毒理化学研究,围绕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过程,高通量毒性物质甄别、生态效应与健康风险展开系统研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PNAS、Nat Commun、Environ Health Perspect、Environ Sci Technol等发表SCI论文140篇。主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国际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Menzie Education Award。
内容简介:
全国新污染物调查监测的工作背景、方案制定以及相关工作进展。
主讲人简介: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调查室临时负责人,曾任西藏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办公室分析测试与质控组副组长。长期从事环境介质中二噁英类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研究,工业污染源排放和区域污染特征研究工作。现负责全国新污染物调查试点监测工作。国家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入选生态环境部培训师资(化学品、土壤详查方向),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委员,国家认可委化学专委会委员、技术评审员,国家资质认定评审员。
内容简介:
1. 赛默飞最新气质高分辨质谱OEGC简介
2. 常见的分析策略
3. 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案例简介
主讲人简介:
从事色谱质谱应用支持工作10年,在GCMS、GCMSMS以及GC Orbitrap/MS技术方面有较好的经验,熟悉以上技术在食品安全、环境、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了报告人所在研究团队在微纳塑料分离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几种分离测定方法,如用浊点萃取-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膜分离-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微纳塑料的质量浓度,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微纳塑料的数浓度,及基于总有机碳法测定微纳塑料的监测方法等。
主讲人简介:
于素娟,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颗粒物的分析方法与环境行为。主持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参与多项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在本领域著名SCI期刊Environ. Sci. Technol.、Environ. Sci.: Nano、Environ. Pollut.等发表综述及研究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在检测分析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光谱技术虽然可对微塑料进行定性分析甚至自动计数,但不能获得微塑料的质量浓度,而质谱技术拟补了这一缺陷,通过质谱对微塑料解聚或热裂解后的单体进行测量,经过回溯计算后可得到其质量浓度。本报告主要介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微塑料检测方面的进展。
主讲人简介:
张俊杰,202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至2019年在美国纽约州卫生署Wadsworth Center联合培养。目前在挪威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开发、环境监测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张博士建立了化学解聚-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环境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碳酸酯微塑料的方法,基于此方法揭示了这两种微塑料的环境分布及人体暴露情况。目前在环境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等发表论文16篇。
内容简介: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近年来环境领域新兴污染物研究的热点。2015年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将微塑料污染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将其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为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耗国,我国微塑料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与较大的塑料颗粒相比,微塑料更易转移和扩散。微塑料现在被公认为存在于环境中,包括雨水、生活污水、海洋湖泊及沉积物、甚至饮用水中,在鱼类和鸟类等生物体内也有发现。更重要的是,人类也可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摄入微塑料。科学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引起生物体氧化应激、细胞毒性和慢性炎症,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本报告将从气质联用仪着手,根据气质联用仪具有可准确定性定量分析的特点和高灵敏度的能力,探讨环境中微塑料分析的解决方案。
主讲人简介:
步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气相与气质产品高级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GC/GCMS/GCMSMS产品方案的开发以及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具有多年色谱仪器的应用研究和环境中有机物分析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