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diseases-bovine

牛疾病专题


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所有疾病

多杀性巴斯德氏菌溶血性默罕氏菌睡眠噬组织菌是细菌性肺炎的重要病因。 当小牛的免疫功能因应激或牛鼻气管炎病毒 (IBR)、副流感病毒 (PI-3) 或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BRSV) 而受损时,这些细菌可能侵入并致病。

概述
牛贝诺孢子虫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寄生虫贝氏贝诺孢子虫引起的经带菌体传播的疾病。 该疾病是由昆虫带菌体,特别是叮咬蝇类,如牛虻螫蝇属,从一个动物传播给另一个动物的。 所有品种的牛,不论其性别和年龄,均可被感染。

体征
牛可表现出严重的疾病临床体征,而受感染的绵羊则通常无症状。 受感染的牛会经历该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包括皮肤增厚、肿胀,掉毛以及皮肤坏死;而公牛可能会出现不育现象。 严重情况下,该疾病会导致动物死亡。

包囊(直径 200–600 µm)可寄生于病畜的皮下组织、筋膜和黏膜中,并可在宿主动物体内存活 10 年以上。

人类健康风险
并未显示出贝诺孢子虫病有人畜共通传染风险。

经济影响
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贝氏贝诺孢子虫传染病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对牛群的危害性最大。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蓝舌病(或卡他热)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双链 RNA 病毒引起。 这是一种非接触传染性疾病,由昆虫传播至野生和家养反刍动物,尤其是绵羊。

体征 
感染七天或八天后,绵羊会出现急性体征——高热、嗜睡和从群体中自我隔离。 体温上升后颊黏膜随即出现红肿,并产生大量泡沫唾液。 舌部肿胀,在某些病例中会变为蓝色(病名由此而来)。 蹄冠变红,出现疼痛。 感染动物可能出现跛行,母羊可能流产。 在大部分病例中,出现生长迟缓,皮毛掉落。 严重感染的绵羊可能在感染后 8 到 10 天死亡。

对于牛和山羊,感染后通常没有症状。 如果牛出现体征,则最为常见的包括体温过高、妊娠末期(8 个月)流产、(乳房、乳头、外阴和跗关节)水肿,以及红疹(黏膜、乳头和乳房)。

BTV 的传播 
1876年,南非首度报告了蓝舌病。 过去认为该病局限于非洲,但过去 10 年来该病已传入亚洲、美国南部、澳大利亚和欧洲南部。 已知的蓝舌病毒共有 24 种不同血清型,其中在欧洲报告了 8 种(血清型 1、2、4、6、8、9、11 和 16)。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BCV 是一种有包膜的、单链、正义 RNA 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该病毒科可在世界范围内导致反刍动物出现肠道和呼吸道感染。 感染可导致成年动物出现冬季痢疾,小牛发生肠炎和流行性肺炎综合征。 牛冠状病毒通过口-粪或呼吸途径传播,受感染的动物通常会在粪便中排毒,尤其是在分娩期间。

BCV 也可能在上呼吸道进行复制,从而导致动物再次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受感染的野生反刍动物有可能将该疾病传播给家养反刍动物。

体征
BCV 体征可能包括腹泻、柏油样便、消化不良、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厌食、体重下降抑郁以及脱水。 此外,BCV 还可能出现各种呼吸体征,如流涕、咳嗽、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呼吸过速)。

人类健康风险
并未显示出 BCV 有人畜共通传染风险。

经济影响
肉牛中的牛呼吸道综合征以及乳牛中的急性肠道疾病可导致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经济后果。

牛疱疹病毒4型 (BoHV-4) 是一种常见的牛丙型疱疹病毒。 它属于蛛猴疱疹病毒属。
一些菌株参与眼部和呼吸道感染(结膜炎、鼻炎、气管炎、肺炎)。 其他菌株在生殖系统感染(睾丸炎、附睾炎、阴道炎、流产、子宫炎、乳腺炎)以及与消化道有关的疾病(舌炎、肠炎、瘤胃肿瘤)中已隔离。 该病毒分布于全球并且可感染各种反刍动物,包括野牛、水牛、绵羊和山羊。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支原体(大多数具有宿主特异性)会导致人类和动物出现发展缓慢的慢性疾病。 无乳支原体细菌是一种感染小型反刍动物常见的病原体,对兽医学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绵羊,该疾病通常是由于无乳支原体造成的,但是其他支原体种类,丝状支原体山羊支原体,可使山羊产生类似的疾病。

体征
无乳支原体是传染性乳泌缺乏的病原体,是对乳业有严重影响的欧洲绵羊和山羊支原体病的主要病原体。 抗生素通常无法根治此类传染病,且对于食用动物,支原体病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诱因。

传播
感染通常是在口腔或乳房,潜伏期从两周到两个月不等。

无乳支原体关系相近
牛支原体(与无乳支原体相近)会引起牛呼吸道和乳腺病理改变,在经济角度也有重要意义(会导致犊牛肺炎、乳腺炎和关节炎)。 这两种病原体会在其各自宿主体内引起类似体征,且由于其关系相近难以使用常规诊断方法进行区分。

流行病学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是一种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肺炎病毒。 该病毒与人类 RSV 密切相关,后者通常感染儿童呼吸道。 二者均为单链 RNA 包膜病毒。 在牛群中,RSV 会导致幼畜和乳牛呼吸道感染。 该病毒主要出现在下呼吸道(肺叶)中,破坏通常保护肺部免受微生物入侵的纤毛上皮细胞。 RSV 感染通常会导致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溶血性巴氏杆菌化脓棒状杆菌感染

体征 
疾病体征为高热、咳嗽、眼鼻分泌物、厌食和呼吸困难(如果疾病向致命性肺炎发展)。 对乳牛而言,其产奶量将下降。

传播 
RSV 通过直接接触鼻部分泌物进行传播,且为近距离传播,比如冬天在牛舍中,或者由于在挤奶室中舔舐引起。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TSE 是脑部传染性疾病,可以多种形式感染多种动物,如牛海绵状脑病(BSE,感染牛)、羊痒病(感染山羊和绵羊)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CWD,感染鹿)。 疾病由变异的朊病毒蛋白所致,该蛋白耐受化学物质和高温,很难发生生物分解,通常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

该病在全球均有报道,在欧洲最为常见的为 BSE,在北美最为常见的为 CWD。 TSE 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缓慢退化,最终导致动物死亡,并且动物被感染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首个症状。 例如,牛受到感染后可能在长达 6 年的时间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而绵羊可能在长达 4 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表现。

BSE 通过进食含受污染的骨粉和肉粉的饲料在牛群中传播。 虽然某些证据表明,对于受感染母牛所生的小牛,会有受感染的风险,但似乎这种传播不是必然的。 虽然详细发病机制尚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表明,病原体通过口腔接触进入动物后,在回肠的淋巴集结处复制并通过周围神经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

体征
TSE 的临床体征通常不明显,可能包括精神紧张、具攻击性、低头、运动失调、震颤以及触感增强(感觉过敏)。 动物也可能表现出不愿意接受挤奶,出现体重下降和产奶量减少。

人类健康风险
人类可因摄入 BSE 污染食物而出现一种 TSE 的形式,被称为克雅氏病 (CJD)。 充分采取措施将高危牛组织从人类食物链中去除,对于含有牛蛋白的产品(化妆品、药品等),已采取措施以确保原材料来自无 BSE 的地区。

经济影响
TSE 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无论是对于 BSE 或羊痒病感染动物的宰杀、来自反刍动物(牛、绵羊和山羊)的特定危险物质 (SRM) 的破坏,还是受感染地区的出口限制对于整个肉类行业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这是一种发现于全球家畜中的主要传染病,尤其是牛以及某些野生动物。

空气传播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物种内和物种间的主要传染途径;但动物也可能在摄入大量病菌的情况下受到感染。

体征
牛结核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影响肺部和相关的淋巴结。 感染通常呈现亚临床症状,即使出现临床体征也不是该疾病特有的。 症状可能包括身体虚弱、厌食、消瘦、淋巴结肿大以及咳嗽,尤其是在牛结核病的晚期病例中。

人类健康风险
牛结核病是一种明显的人畜共通传染病,对人类有着严重的健康威胁。 病菌可通过气溶胶或通过进食来自受感染母牛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从动物传播至人类。

经济影响
牛结核病暴发可导致牛奶产量下降、宰杀牲畜、限制受感染地区的肉类出口,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流行病学 
BVD 病毒是属于瘟病毒属的一种小型单链 RNA 病毒。 还有另外两种动物病毒也属于这一病毒属,即导致绵羊边界病 (BD) 和古典猪瘟 (CSF) 的病毒。导致牛病毒性腹泻 (BVD) 的病毒首见于 1946 年。 该病在全球都有报告,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接触该病毒的动物的发病率从30% 至 80% 不等。

BVD 影响畜群繁殖力 
该感染会影响畜群的繁殖力,如果母牛在妊娠第一个月至第二个月之间感染则会在胎儿死亡后再次引发发热。 流产和出生缺陷可能在整个妊娠阶段随时发生。

BVD-PI 动物可成为感染宿主 
受到此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怀孕母牛的常见感染后果是出生的感染后代将永久性免疫耐受(BVD 持续感染 [BVD-PI]),从而将病毒传播至整个畜群。 BVD-PI 动物(即在妊娠第二个月至第四个月之间感染的母牛所生的犊牛)将在一生中始终携带病毒并始终排出大量病毒颗粒。 因此,这部分动物成为畜群内其他动物的主要传染源。 此外,BVD-PI 动物迟早会死于致命性 BVD 感染,即黏膜病 (MD)。 受感染畜群中 BVD-PI 动物的数量约为 1%(而百分比最高可达 27%),及时发现是控制瘟病毒属疾病的根本要素。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 布鲁氏菌属中最主要的细菌为牛流产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牛;羊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猪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猪。 所有这些布鲁氏菌属都不具有宿主特异性,而且可能在适当条件下传播至其他动物种类或人类。

布鲁氏菌病通常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在受到感染动物排出细菌污染的环境中传播至易感动物。 因此,布鲁氏菌病是整个牛群或羊群的威胁。

布鲁氏菌病是法定报告疾病,任何发病都必须上报当地卫生当局。 因细菌不同的种和感染率的不同,不同净化项目的效果会有所差异。 如果发病率很高,则有必要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率。 实现该目标后,则开始进行宰杀感染动物的监控策略。 这些方案可实现特定地区或整个国家的“无布鲁氏菌病”和“官方报告无布鲁氏菌病”状态。 在欧洲,该病监测受欧盟指令 2003/99/EC 关于人畜共患病监控的监管。

体征
布鲁氏菌感染的常见症状为产奶量减少、体重下降、流产、不孕不育和跛行。 布鲁氏菌可通过口腔摄入,或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 布鲁氏菌主要随流产的胎儿组织和胎盘以及精液和乳汁排出。

有时动物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 但更为常见的是症状消失但疾病愈发流行。 此类无症状动物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

人类健康风险
生牛奶和未经巴氏消毒的奶酪是最常见的人类感染源。 养殖人员和兽医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增加,因为直接暴露在流产感染物质中。 对于人类,该疾病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不治疗,病情可持续多年。

潜伏期通常为 1 至 3 周,但有时可长达数月。 患者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波状热、寒颤、萎靡和头痛。

经济影响
布鲁氏菌病是全球许多地区的主要公共和动物健康问题。 虽然很少导致感染动物死亡,但由于该病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布鲁氏菌病成为全球牲畜疾病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该人畜共患病已经或即将从许多国家/地区净化,但仍然流行于地中海地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弯曲杆菌属由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组成。 胎儿弯曲杆菌包括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 (CFV) 和胎儿弯曲杆菌胎畜亚种 (CFF)。 CFV 是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的致病菌。 在母牛中,典型体征为频繁回到发情期、发情间隔延长、产犊间隔延长以及罕见的妊娠早期流产。

在公牛中,发生污染并未引起症状,但是该致病病原体经常可以在包皮内衬里存活数年。

受感染的精液在交配过程中可传播感染。 此类感染会导致绵羊、山羊和牛出现繁殖力问题和传染性流产,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是一种法定报告疾病(2012年 OIE 名录),被认为对公众健康,尤其是动物和动物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社会经济影响。

返回页面顶端

在反刍动物中,衣原体病是由细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该细菌也可感染鸟类和人类。 该病可导致反刍动物出现流产、早产、肺炎、结膜炎和关节炎。 虽然主要感染途径为吸入污染气溶胶,但感染也可通过胎膜和液体、粪便、尿液和乳汁中排出的大量细菌传播至新生、幼年或成年反刍动物。 1999年,Everett 对衣原体分类进行了修订。 在新分类中,衣原体类被划分为两个主要属:

  • 衣原体属包含沙眼衣原体(人)、猪衣原体(猪)和鼠衣原体(小鼠和仓鼠)
  • 嗜衣原体属由六个种组成,即嗜流产衣原体(哺乳动物)、嗜鹦鹉热衣原体(鸟)、嗜猫衣原体(猫)、嗜豚鼠衣原体(豚鼠)、嗜家畜衣原体(哺乳动物)和嗜肺炎衣原体(人)

在反刍动物中,已确定两类感染: 嗜流产衣原体(导致流产)和嗜家畜衣原体(导致无症状性肠道感染、肺炎、结膜炎、关节炎、流产和不孕不育)。 对于怀孕妇女,嗜流产衣原体也可诱发流产并伴发严重并发症。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Q (Query) 热病是一种全球各地均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不包括新西兰)。 该病由伯纳特氏立克次氏体所致,这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菌,可感染许多不同动物物种,包括反刍动物、狗、猫、鸟、节肢动物以及人类。 对于反刍动物(被认为是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宿主),该病主要会导致生殖功能障碍。 通常一直没有症状,一般不会进行筛查,除非动物已流产数次或表现出生殖问题。 伯纳特氏立克次氏体可存活在胎盘上,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流产。

Q 热病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但孕妇不应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或食用未经处理的牛奶制成的乳制品。 Q 热病通常不会引起注意,因为其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流感样综合征。 对孕妇的影响可能非常大(流产或早产),对免疫缺陷人群或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影响也很大。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隐孢子虫病由微小的肠道寄生虫导致,该寄生虫可经感染动物粪便排出。 全球各地研究发现,该寄生虫可与其他肠道病原体共同作用,导致小猪、小山羊、羔羊和小马等新生农场动物出现腹泻和肠道损伤。

研究显示,合并感染其他病原体(如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通常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腹泻。 虽然隐孢子虫病的死亡率通常较低,但伴有其他情况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包括动物摄入的初乳/乳汁过少而导致能量不足、合并感染或恶劣天气导致的寒颤。

疾病可直接从动物传播至动物,或通过环境污染、粪便污染(供给的水或食物)间接传播,也可在人类之间传播。 小牛感染最早可在出生 5 天时即发现,并在 5-15 天时出现腹泻。

在小型反刍动物中,感染可能导致重症腹泻的暴发,从而使出生 4-10 天内的羔羊、出生 5-21 天内的幼年山羊出现高死亡率。

虽然隐孢子虫病通常不被视为猪类的重要肠道病原体,但感染年龄范围更宽(1 周龄至市售年龄),而且可导致受感染猪出现断奶后吸收不良性腹泻。

隐孢子虫病在小马中流行率较低,但如果感染则通常在 5-8 周龄之间。

体征
隐孢子虫病的体征包括持续数天的腹泻、体重明显下降、消瘦、冷漠、厌食和脱水。

人类健康风险
隐孢子虫病可能是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如儿童)出现腹泻的常见非病毒性病因,并且可对免疫功能不全人群产生严重的健康影响。 感染动物可将疾病直接传播至人类,而且隐孢子虫病还有通过被感染动物粪便污染的地表水和饮用水传播的风险。

概述
大肠杆菌是一种导致小牛腹泻的细菌,且至少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腹泻病与不同的菌株有关。 其中一种菌株有两种与腹泻产生相关的毒力因子,且 K99 或 F41 之类的菌毛抗原使得该菌株可感染小肠绒毛。

这些肠道病原菌,也称为黏附与脱落性大肠杆菌,可能会产生可导致更严重的出血性腹泻的维罗毒素。 感染可停留于结肠、盲肠和小肠末端,并伴有导致水肿、黏膜糜烂和溃疡的严重传染病。

传播途径包括呼吸气溶胶、粪便气溶胶和口-粪。 牛健康携带者可能会定期通过粪便排出病菌,且在分娩压力下,排出量会增加。 这些情况会导致母牛的乳房和会阴感染,且会污染产犊环境。 或者,如果有多头腹泻小牛则会严重污染小牛饲养区。

体征
K99 耐受大肠杆菌可造成小牛(通常为 <5 日龄)突然暴发严重腹泻,从而导致小牛只能伏卧而无法站立。 小牛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体重的 >12%),且可能在24小时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死亡。

人类健康风险
小牛可成为与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出血性结肠炎相关的维罗毒素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宿主。 进食受污染的食物可能发生感染,但是家畜肠道病原体也可通过参观宠物动物园、游览农场或家畜市场时的直接接触传播至人类。

流行病学
EHD 是一种媒介传播的传染病,由一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病毒(类似于蓝舌病毒)引起。 已确定有8到10种不同的血清型。

传播
该病毒大致专门是由一种属于蠓科库蠓属的小型吸血双翅目昆虫的叮咬而传播的。 媒介在叮咬了受感染动物后便会感染,然后病毒会复制,直至其达到传播至另一易感动物所需的密度。

体征
EHD 病毒可感染牛,并产生类似于蓝舌病的体征(如发热、糜烂性病变以及口咽黏膜溃疡、僵硬、衰竭和皮肤水肿)。 对于怀孕母牛,如果感染出现在妊娠期70至120天时,可导致流产或积水性无脑。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FMD 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可感染所有偶蹄动物,并在全球广泛传播。 临床上无法将 FMD 与其他水泡疾病(如猪水泡病 [SVD])区分。

这种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一种。 FMD 病毒有七种血清型。 O 型、A 型、C 型、SAT 1 型、SAT 2 型、SAT 3 型和亚洲 1 型。 感染任何一种血清型都不会对其他血清型产生免疫能力。

在家畜中,牛、猪、绵羊、山羊易受 FMD 感染。

体征
FMD 的临床体征表现为蹄部、口腔内部和周围及雌性动物乳腺上出现水泡(小水疱)。 水泡也可出现在鼻腔内以及四肢的压觉点,尤其是猪。

通常通过受感染和易感动物之间的接触发生传播。 病毒可在急性感染期排出至空气中。

人类健康风险
并未显示出 FMD 有人畜共通传染风险。

经济影响
发生 FMD 会导致牲畜宰杀和受感染地区肉类出口的限制,从而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威胁。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IBR 由牛疱疹病毒 (BHV-1) 所致,这种病毒可感染呼吸道,导致这些通道产生问题(气管炎和鼻炎)、发热、流产和不孕不育。 畜群内的疾病快速传播时可能致死。 IBR 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眼部和生殖器分泌物进行传播的。

IBR 病毒具有免疫抑制效果,微小感染即可使宿主易发生继发细菌感染。 该感染可能潜伏:虽然初次感染似乎已治愈,但病毒仍存在于淋巴结中,且可被重新激活而扩散至全身。

发病率与患病率
尽管该疾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各不相同,但其在全世界仍普遍存在,且将近 50% 成年牛群均曾经暴露于此病毒环境下。

各国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地区并未上市。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在全球均有发生,虽然多发生于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在温带气候条件下的雨季也有发生。 钩端螺旋体病最常影响猪、牛和马,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从轻度感染、器官衰竭到死亡。

该疾病流行于野生哺乳动物中,但也通常仅在野生动物成为家畜和牲畜的感染源时会被注意到。 钩端螺旋体病可通过胎盘或性交传播,但多半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乳汁、尿液或胎盘液体传播。

体征
钩端螺旋体病的体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取决于畜群免疫力、受感染动物的年龄以及所感染的血清型。 关于所感染的血清型,有 >220 种可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的钩端螺旋体属致病性血清型。

比如,牛是牛哈勒焦型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该血清型可影响动物的肾脏,从而影响长期的尿液排出。 牛哈勒焦型钩端螺旋体也可伴随会导致牛不孕不育的永久性生殖系统感染。

对于其他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比如感冒伤寒型、黄疸出血型或波摩那型,牛可称为该疾病的偶然宿主,并表现出各种临床体征,比如嗜睡、黄疸、发热、贫血以及红尿。 成年牛一般不会死于钩端螺旋体病,但该疾病对小牛可能是致命的,且可能影响怀孕母牛,导致流产、死胎以及生出病弱小牛。

人类健康风险
钩端螺旋体病被认为是人畜共患病,如果人类接触了被受感染动物的尿液或体液污染的水或土壤,则该疾病会传播给人类。

经济影响
由于永久性生殖系统感染造成的不孕不育可能是钩端螺旋体病在经济方面造成的最重大的破坏。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牛支原体是细菌支原体属的成员。已发现它引起的慢性病会给乳制品和牛肉生产商带来长期损失,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疾病和重大的福利问题。 牛支原体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奶牛乳腺炎、母牛和小牛关节炎、小牛肺炎以及可能包括晚期流产在内的各种其他疾病。 并非所有感染的母牛都会生病,一些传播疾病的母牛并未生病,迁移这些母牛可能在农场之间传播疾病。 牛支原体不会引起人类生病。 它不会引起动物出现严重疾病(牛除外),但是会引起绵羊、山羊和其他有关物种出现罕见的轻度感染。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新孢子虫是一种首见于狗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可导致狗出现肌炎和脑炎。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孢子虫病是母牛发生流产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妊娠第 4-7 个月之间。 流产率为 5–30% 不等,具体取决于牛群感染数量;较高流产率的特征性表现为 1 个月内连续出现流产。

传播
尚不能完全了解该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但主要途径似乎为母婴传播,感染的母牛所生的小牛中至少有 80% 血清检查会呈阳性。 此外,有研究提示,狗可能会将孢子虫病传播至牛。 已在所有大陆发现这一感染,而且这是某些国家/地区导致牛流产的首要原因(排在 BVD 和 IBR 前)。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3型副流感病毒 (PI3) 是一种 RNA 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在世界各地的畜牧业中均十分常见。 PI3 在呼吸和消化环境中均有检测到,给年轻牛群带来呼吸道疾病。 PI3 也被认为是由特定细菌(牛支原体溶血性巴氏杆菌)和其他病毒(包括引起 BVD 和 IBR 的病毒)感染相关情况的辅因子。

体征
疾病体征为体温过高、咳嗽、眼鼻分泌物、厌食、呼吸困难以及腹泻。 PI3 也可导致免疫抑制,使感染动物易发继发感染。

传播
PI3 通常通过鼻腔分泌物进行传播,且偏向于动物传播(直接接触、通风不良以及空气污浊)。 要确认 PI3 感染,强烈建议进行血清学检测。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副结核病(也叫约内氏病)由反刍动物小肠内出现禽分支杆菌副结核亚种(有时缩写为 MAP)所致。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动物健康问题,尤其影响肉牛和乳牛群体。

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衰弱性肠炎,其存在对动物群体的产量具有严重影响。

临床感染的诊断通常通过粪便或尸检肠道组织中发现病原生物禽分支杆菌副结核亚种而确定。 出现亚临床疾病的动物可能会长时间排出微生物,从而成为群体中其他动物的传染源,这种情况下更加难以发现疾病。 在欧洲,各国的牛副结核病流行率各不相同,从 7% 至 55% 不等。

体征
肠道慢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病变、腹泻、体重下降和水肿通常在疾病进入晚期时出现在2岁以上的动物中。

人类健康风险
副结核致病细菌禽分支杆菌副结核亚种可在巴氏消毒后的牛奶和其他乳制品中存活下来,因此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乳牛群体中存在的副结核病和人类的克罗恩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克罗恩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

经济影响
家畜中出现副结核病可能导致产量减少、过早宰杀和兽医费用等问题,从而从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在美国,副结核病成为养牛业日益重视的问题,因为该疾病会影响牛和牛制品的全球市场,从而对生产商造成经济损失。 为此,针对养牛业启动了一项自愿性牛群约内氏病状态调查项目 (VJDHSP)。 2002 年 4 月,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健康检疫部兽医服务处将该项目的部分研究纳入其国家项目标准。

在欧盟国家,尚无欧盟官方项目;但可以参考各国的政策。 澳大利亚的国家约内氏病控制项目 (NJDCP) 旨在减少约内氏病的传播和影响。 这是一项合作性项目,涉及澳大利亚畜牧业、政府和兽医行业。 澳大利亚动物卫生协会代表这些利益相关者管理该项目。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了解更多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牛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与冠状病毒一同导致 >50% 的犊牛腹泻。 虽然轮状病毒常见于牛场,但猪、鸡、绵羊、马和兔等其他动物也容易感染该病。

病毒通过小肠进入体内,攻击肠绒毛并使得小肠难以将物质有效吸收至体内。 该病可导致上皮细胞和身体的水分丢失,从而导致脱水,如果出现严重脱水和消瘦,可能导致死亡。

疾病通常因未感染动物经口接触污染粪便和食物,或暴露在卫生条件很差的居住环境中而发生传播。 出现体征和症状的母牛可能会在长达一周的时间内排出病毒,而某些母牛可被重复感染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排出病毒但没有任何症状。

体征
轮状病毒的主要体征是黄色水样腹泻,带有黏液、血或两者皆有。 此外,动物可能变得嗜睡,不思饮食,从而导致轻度至重度脱水,具体取决于动物情况和环境情况。

人类健康风险
牛和人轮状病毒毒株均具有宿主特异性,没有物种间传播风险。

经济影响
可能会因为新生反刍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生长率的下降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概述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沙门氏菌病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均有发生,但在集约化畜牧业地区最为盛行,尤其是在猪、牛以及某些家禽的养殖区。

该疾病可影响所有家畜,但是幼畜和怀孕或哺乳动物最易感染该疾病。 可见的临床体征为流产、关节炎、呼吸系统疾病和急性败血症。 通常表现为血性、水性腹泻并伴有发热的肠道疾病,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动物,尤其是猪、牛和家禽,也可能受到感染但不会表现出临床疾病。 这类动物在涉及羊群和牛群之间的传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食物污染和人类感染的来源。

体征
典型的临床体征包括发热和严重水性腹泻,随后快速出现脱水。 腹泻通常是腐臭的,且可能包含血液和黏液。 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导致肠道损伤并有全身毒性作用。 如果肠粘膜受到足够的损伤,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流而导致败血症,且细菌会扩散至大脑、肺、关节、子宫(致使怀孕母牛流产)以及其他器官。

人类健康风险
沙门氏菌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可使人类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牛、家禽和禽蛋被认为是这些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的感染源。 该疾病的存在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用于食品行业的动物受到沙门氏菌感染会对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因为这些动物被认为是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经济影响
沙门氏菌病会对全球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 沙门氏菌流行造成的牲畜死亡、治疗费用、流产、产量下降、牛奶丢弃以及消费者信心的下降,均会影响养牛业的经济成本。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

流行病学
施马伦贝格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与阿卡斑病毒、艾罗病毒和沙门达病毒关系相近。 该病毒在 2011 年 11 月首见于德国。 当时从出现非典型症状(没有出现当时已知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牛和绵羊宿主中采集的数个样本中发现了该病毒。

体征
该病毒可引发影响动物整体健康状况的弱临床症状,如体温过高、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某些病例会出现腹泻。 雌性反刍动物在妊娠期间感染也可能会导致新生动物畸形(如脑积水)。

诊断
最好使用流产胎儿的大脑进行病毒检测,但也可在血液、血清和和脾脏中检出病毒(FLI——德国国家参考实验室)。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了解我们的解决方案

返回页面顶端

概述
滴虫病 (Trich)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牛群中的性病,典型特征为母牛和小母牛不孕不育和流产,由此导致产犊间隔延长。

该疾病是由胎儿三毛滴虫 (T foetus) 引起的,后者是一种小型能动的原生动物,寄生于母牛的生殖道以及公牛的阴茎包皮中。 该病原体在交配期间通过公牛进入母牛阴道,并在其进入子宫后造成感染,从而导致受感染母牛的外阴出现白色黏性分泌物。

当一头受感染的公牛与母牛自然交配时,30%-90% 的母牛会受到感染,这一数据可能表明存在品系差异以及对该疾病的易感性的差别。 任何年龄的公牛会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保持感染状态,但是在较年轻雄性中这一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相反,母牛通常在繁殖的 3 个月内不会感染,但是其仍然很可能再次感染。 T foetus 也可能在使用受感染公牛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期间传播。

体征
主要体征为由于胚胎死亡导致的不孕不育,而这会导致再配种以及出现母牛本应处于妊娠期而实际处于发情期的状况。 除产犊率下降和产犊产量延长超过 3-6 个月以外,母牛数量的增加可能与非妊娠的异常生殖诊断(如子宫内膜炎和子宫积脓)有关。 公牛不会表现出 患病体征,但会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排出病原体。 对公牛进行疾病诊断需要收集和检测采自公牛阴茎包皮上的包皮垢样本。

人类健康风险
并未显示出滴虫病有人畜共通传染风险。

经济影响
受感染牛群伴随的经济损失主要在于较小的、不均匀的犊牛产量以及宰杀量增加、检测和预防成本增加。 根据多种研究和模型估计,当牛群出现滴虫病时,各地的收入减少均在 20%-40% 之间。

每个国家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可能在您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并未提供。

查看反刍动物流产病原体的所有测试

返回页面顶端